11月12—14日,首届上海教育博览会在东亚展览馆举行。统计机构调查显示,作为人力资本投入一大要素的教育投入,在上海市民开支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在教育博览会上得到了印证。从学前教育到高等院校、从市民社区教育到企业员工培训、从留学中介到民工子女教育,都不约而同地念起了“人才经”。
“大人才观”下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作为承办人,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项秉健主编在现场对记者说,上海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到2010年人均教育年限将达14.5年,而与市民“亲和力强”的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转化过程中扮承担了大部分任务,职业教育弥补了名校长线专业多的不足,具有与企业、行业联系密切的优势,甚至可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黄平说,通过就业跟踪调查发现,市场急需的是操作动手能力强、掌握专业外语词汇的高职人才。而上海学生家长多仅具有“涉外情结”,误将其开设的商务英语、科技德语等复合型人才专业定位“挪到语言类专业上去了”,这类社会心理对于高职教育强化市场意识、就业意识影响颇大。
专家指点高职成才门径
专家指点说,目前高职招生市场上共有4类院校,分别是大学二级学院、原成人高校或行业职大、原地区性业大以及在各类民办教育中发展最快的民办高职。高职院校大多具有国家投入资金并不多,而具有企业、行业等多元资金来源的特点。目前多数市民感觉高职收费偏高,这其实也是国际上高职教育收费的普遍现象。如何甄别高收费与高质量的对应呢?诀窍在于视其在硬件投入如模拟场景等实训设备上舍得花大本钱与否,部分民办高职企图在文秘等通用性专业上节约成本,就非上选。家长应该找那些遵从政府和市场导向,办出特色的高职院校就读,花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才划得来。
创业培训:观念须走在实务前头
上海创业专修学院参展人员抱怨说,目前创业培训重点已转到大中专学生甚至研究生上来,除师资方面普遍面临大学教师缺实践、有实践经验师资又缺理论的窘境外,学员方面也期望值过高,比起政策培训、创业实务来,学员的项目意识、市场开发意识以及观念培训更为重要。
职场贴士:以同理心的方式去考虑问题:不要总是想我要什么,我看到什么;反过来站在老板的立场去想他要什么,他看到的是什么。你会避免很多冲突,变得善于思考和把握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