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份调查结论:“6万元至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的标准。”此为“中产”在我国首次得到清晰的数字化界定。
由于“中产”本身尚只是一个软泥巴概念,中产比例的统计意义有多大尚可探讨。倒是一位自称农民网友的留言“谁敢和我比压力?”异曲同工于使蟑螂“小强”一夜成名的周氏经典之作《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经典台词“谁敢比我惨”,不禁让人一阵心痛。
显然,“中产阶层在工作上投入巨大,工作时间显著多于中产以下阶层”这样的调查结论,正如“农村人最幸福”、“公务员最累”等“惊人”结论一样,让人不可接受。
“中产阶层比中产以下阶层日均多工作两个小时”,这种不合常理的统计数字有多少科学性可言?疲于糊口的中产以下阶层,哪一个享受得起8小时工作待遇?
笔者以为,研究中产的意义不在于比较其和中产以下哪个压力更大、哪个付出更多——这是不需要研究的,而应该着眼于中产阶层对社会的贡献与他们获得的财富是否成比例,当今中产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是否合理,中产阶层对社会进步的带动作用究竟有多大——这些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科学研究。
职场贴士:如果一直躲避老总的坏情绪,那么你永远只能在“逃之”的压抑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