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效用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能力的提高。如果大师傅只有做鱼香肉丝的本事,当然就不能以效用创造需求。最后饭馆关张、大师傅下岗。可见就业岗位有没有,劳动力能否就业,技能具有决定意义。
在我国很长的时期中就业都将是一个难题,从长期看,解决就业难题靠人口控制、靠经济增长,但在既定的条件下,就业能力对于就业率的提高的重要意义不能小视。在人均一千美元的今天,商品劳务的个性化需求已有很大空间,问题是劳动力的技能似乎满足不了这种需求。这还不是说富人们的奇怪需求,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常常看到听到,一方面是花钱找不到合适的裁缝、理发师、家政服务员,一方面是大量的劳动力找不到活干。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已经不是有个中学文凭、甚至是大学文凭就好找工作的时代了。在一定文化基础上,有没有一专多能的技能,才是能否就业的关键。东部、南方一些城市已屡屡出现的情况是,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找一个月薪千余元的工作都很困难,另一方面是企业出价5000元月薪却招不满自己需要的专门技能职工。这里面不是歧视不歧视的问题,而是劳动力的“效用”不足,因此未能创造出用人单位对你的“需求”。
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劳务输出地的政府。财政资金向劳动技能培训倾斜,通过培训,大大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从而开拓出新的就业空间。但要在全社会缓解就业压力,恐怕还得全社会、各层面都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才行。特别是教育系统,作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人才”的部门,更要将技能培养放在重要日程,而不是仅热心于“升级”、“达标”等形而上学的东西,更不能一门心思搞精英教育。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要将劳动力技能素质提升当作全社会的大事来抓。前些年西方发达国家中“人力资本”理论影响很大,政府也下大力气提升社会人力资本水平,其实就是以提升就业能力来拓展就业空间。打个比方,也就是让只会炒鱼香肉丝的也会做淮扬大菜。
职场贴士:还想像小学生那样科科争第一?别傻了,这个世界只有团队成绩,没有个人成绩,因此也没有所谓的“第一名”。告别独行侠的生涯,你的人生将从黑白转为彩色,全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