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是民生工程最紧急的事情,如果加上往年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估计今年将有1000万左右的大学生需要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还不包括因为经济危机而失业的,以及没有读大学的高中、中专毕业生。两会上我们听到了各种各样来自于代表、委员们的提案,有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提议向大学生发放就业券的,有通过拨款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的,甚至还有建议重新恢复5年制大学的说法。实际上,很多做法都还只是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次,短期来说可能会有缓解的作用,但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也需要学校、企业的通力合作,以及大学生的心态转变。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复杂,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民众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还有许多后顾之忧,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老百姓就会省点花钱,省点花钱必定导致消费市场缩水,市场需求下降企业的经营就跟着下滑,企业的生意不好必然就要开源节流,裁员、减薪、停止招聘便成为最立竿见影的方法,所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刺激经济和就业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也是真正治本的药方,但是问题摆在这里,大学生的就业已经迫在眉睫。
经常有大学生以邮件等各种方式向我咨询,大多都是非常迷茫,不知道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找工作屡屡碰壁,或者在工作中常常遇到挫折,以致于开始抱怨社会、怀疑自己、灰心丧气、得过且过。这一方面折射出我们的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实践脱节,敢招毫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的企业还是少数,而且招聘的名额也是杯水车薪,大学生显然供过于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大学生面对就业的三个问题:盲目的自我规划、眼高手低的行为作风以及浮躁的就业心态。
我看了CCTV《小崔会客》近期的一个两会特别节日,讲的是大学生就业的话题,其中参与节目的两位女大学生非常有代表性,一个是去年毕业至今仍未找到工作的,另外一个则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中国区总裁助理,相对于未找到工作的这位女大学生,当总裁助理的同学其毕业院校的名气还要更小。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巨大的差异呢?很明显,在节目的对话中,当总裁助理的同学形象气质和自信程度更优,语言表达更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善于交际,而且有数据分析和精通两门外语的能力;反过来,未找到工作的同学说话缺乏自信和底气,而且对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非常的模糊,也不愿意下到基层组织、做基层的工作。自助者天助,同样向企业发了大量的简历,但是收获的却是不同的命运,但是,这仅仅是命运吗?
当大学生走出校园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必须学会自我营销,必须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兴趣做一番剖析,以此为基础来做职业规划和营销包装。一个都不知道自己斤两的人,怎么能轻易地让社会接纳你呢?正如一个向森林盲目开枪的猎人一样,你怎么保证一定能够得到猎物呢?对于大学生来说,你的长相可以没有个性,但简历一定不能没有亮点,你也许没有太多内才,但一定要懂得如何在正确的时刻表现最好的自己。
眼高手低和浮躁也是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很多的毕业生向往京沪深穗这样的发达城市,希望挤进令人艳羡的外企当个白领,希望一开始就能在企业独挡一面,或者至少干些技术含量更高的事情,殊不知自己却连写个公告、做个分析这样的小事都搞不定。到头来企业觉得大学生的能力言过其实,而大学生还觉得企业不懂得用人。所以,建议大学生们一定要放低身段、放低期望值,下到基层、奔向西部,面向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其实机遇还是很多的,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说不定经济危机就是西部大开发和开拓乡镇市场的最佳契机。
建议高等院校要开始与社会组织紧密联系起来,比如把社会实践纳入毕业考核的分数,定期邀请企业家、成功创业者、职业规划专家、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到校演讲,多让大学生接触象牙塔以外的东西,提前种下职业危机和挫折疫苗,才不会让大学生一毕业就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
事实上,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已经有很大的挑战了,他们还无法把培养大学生上升到社会责任的层面上,他们需要更多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所以通过任何形式鼓励企业招聘毕业生是不现实的,这只是个短期行为,而对企业的长期良性发展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需要的,是那种真正把培养大学生当做自己人才梯队建设的企业。
而在竞争的红海里面苦苦挣扎的大学生们,要想最快地找到蓝海,取决于自己游向何方,以及游泳的能力和心态,命运,它终究还是在自己的手里。
职场贴士:放下姿态,融入团队:不要因为你的学历高而看不起别人,你缺少的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虚心向前辈学习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然的话,你会被人修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