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到了一点点陌生
李先生 33岁 来自吉林 登陆上海:半年
作为一个“纯血”的东北人,我骨子里有一股谁也不服的劲头,撇开工作不谈,光在身高上,我就比很多上海人有优势——接近1米9的个子,看谁我都习惯性地低着头。
刚来上海时,找工作还没有太多的经验,在自己租的小房子里,我天天在网上兜来转去,浏览了很多专业招聘和各大公司的主页,附有自己简历的求职电子邮件发了不下50封,可始终没有得到回复。和我合租的朋友说,现在网络求职的成功率很低,没有太大的针对性,还是去人才招聘会看看吧。
来到人挤人的人才交流会,在一家技术公司的展会前没坐多久,身边又坐下一个比我年轻许多的求职者。那人张口就用上海话说:“你们公司是在××路上是吧,我家就在附近,所以很想找这个区域的公司……”“噢,你是上海人啊!”招聘人员的面孔立刻松弛了下来,连和我面谈的那个人也被吸引了过去。听着他们亲切的攀谈,我又习惯性地低下了头。
只有这点小遗憾
Mr He 来自江西 登陆上海:6年
我是江西人,1999年来到上海。我原本在内地一个小城教高中语文,后来住在上海的亲戚说这里一些高中挺缺乏有经验的老师,就想来试一试。通过试讲之后就把人事档案调过来了,是一个区重点高中。我们全家的户口都迁到了上海。那时候也没房子,租的是一条小弄堂里的破房子,又阴暗又狭小,周围环境也比较脏乱。刚来嘛,语言、饮食、习俗都不适应,一家人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现在五六年了,儿子在另一家重点初中读书,上海话说得比我们还溜。妻子也在一个效益不错的单位。前年我们在南浦大桥附近贷款买了房,各方面都有了起色,生活也步入了正轨,自己事业也比较稳定。现在的希望就是儿子能考上重点大学,我对未来还是有很多憧憬的。唯一的缺憾是:我的上海话说得很糟!
练听力的机会都没有
W先生 来自齐齐哈尔 登陆上海:1年整
我本来在自己的家乡齐齐哈尔的一家国有企业工作,职务是机械工程师。工作了几年后,我的工作单位被兼并,自己也同时有了想出来闯闯的念头。就只身一人来到了上海,上海是个大市场,是闯荡者最想来的地方。
我的专业是热处理,专业面比较窄,完全专业对口的工作本身就不是很容易找。再加上我不想再回到待遇不太高的国企去,目标范围就又小了,另外我自己的英语水平也很有限,去好的外资企业恐怕也有难度,因而,可选择的范围又再一次变窄。
我在上海郊区租了一间小房子,在过去的一年间,先在一家台资企业干了半年,又在另一家台资企业干了两个月,因时间过短,连年终奖都没拿到。尽管生活在上海,却同上海人很少有接触,台企在郊区,每天碰到的不是台湾人,就是外地打工者,封闭的人际圈让我全身上下满是落寞的痕迹。上海话就更不用说,连听到的机会都很少。
专家支招:
可锐管理咨询:摸清“脉搏”,找准方向
要想在上海取得成功,首先要摸清上海的“城市脉搏”,了解上海职场的方方面面。上海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职业市场的热潮,世博会即将在上海举行,这势必将带动包括会展、房地产、传媒、广告、咨询行业进一步发展,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将会在更宽广的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次,对于外地人才而言,进入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企业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选择职位——特别是在强调“职业化”的上海——更需要有的放矢,而非“盲目抓瞎”,只有找到保证为自己的职业“添砖加瓦”的职位,才是职业人最合适的选择。盲目地找一份工作不利于长期发展,是职业人最大的失败。失业固然危急,但比失业更可怕的是从事不适合的工作,最后导致失败而带来的挫败感,这会大大打击外地人才的信心,拉大他们与职业成功的距离。如果这样,在上海工作不但不能提升外地人才的职业含金量,反而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职场贴士:不要以同一份简历应聘不同的公司或不同的岗位,应针对不同的要求做相应改动,写几句量身定做的求职语句,表现出你对该工作的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