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职场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职场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职场攻略 > 职场理财

职场理财

银行理财产品骗局揭秘银行理财产品六大骗局

分类: 职场理财 职场词典 编辑 : 职场知识 发布 : 08-16

阅读 :367

银行理财产品骗局揭秘

需要区别哪些是银行自己的,哪些是银行代销。比如银行保险就是代销,银行只负销售责任,解释清楚了你买单,出事别找我。银行自己的产品都是拿银行信誉甚至利润隐形“兑付”,一万个万一,出事了,银行默默流泪把钱掏是大概率事件。

需要区别哪些是真的能保本保预期年化收益,哪些是真的不保。

没错,买银行理财产品也是有风险滴,但你见过买股票基金赔一半的吗,买了P2P跑路的,以及去鄂尔多斯买房变空城的,so,风险是比出来的。银行理财被旺财划分为“稳稳的保值钱”也是因为其成功继承了银行“众口可调别出事”的优良传统——想稳就买大胆买它吧!

尽管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只敢弱弱的写“历史预期年化收益率”,其实人家的“预期”都是真的好伐,那个~,需要一眼剔除非主流产品(比如结构性理财、炒股票类型等)。

说几个关键问题

1、如何区分理财产品是银行自营还是代销?

旺财之前在文章中给大家介绍过“银保产品”,银保产品就是一种银行为保险公司代销的保险产品。如果想购买银行理财,却迷迷糊糊买了份保险可就得不偿失了。除了保险,银行还会代销基金、券商的计划、信托计划资金业务等。如何区分,有三招:

购买银行理财时,相关协议的显要位置均印有“某某银行”字样。正规渠道的代销产品,协议中会出现“某某银行代销”字样。

看实际投资管理人是否是银行。

向不同的大堂经理、理财经理或柜员多询问。

2、银行理财本金保不保,怎么一眼看穿?

银行理财,一般分为保本保预期年化收益、保本浮动预期年化收益、非保本浮动预期年化收益3种类型,但多数情况买理财一般能达到历史预期年化收益率。关键在于一眼看穿资金投向。

到底保不保本,看产品说明书里的投资方向就能明白:

固定预期年化收益类理财,投资方向一般是国债、金融债、中央银行票据、承兑汇票、同业拆借、高信用级别的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如果投资的是这几种,一般情况都保本,直接挑历史预期年化收益高的就可以了。

看到理财产品投资于股票、信托、股票型基金、外汇、汇率、股票、指数、黄金、贵金属、大宗商品等,风险都比较大。高历史预期年化收益的背后,可能存在亏本的风险。当然,也有挂钩某高风险产品,但是本金是不会赔的结构性产品。即使是“同业之王”兴业银行这样的,理财产品有很多金融机构代销,但也要拿身份证来机构开通权限的。

3、银行高预期年化收益靠谱理财经常刚一开售就被一扫而光,该怎么抢呢?

最好的办法是,跟理财经理混熟,让理财经理帮你做高预期年化收益理财产品的预留。经常好的理财产品,一开售就没有了,是因为后台系统提前预留,其他人就买不到了。

有好的理财,理财经理有时会打电话通知,或是关注银行的官方微信,利用手机银行网银抢,瞬间也能成功。

4、记住,只有储蓄期是算预期年化收益的。

银行理财产品分为募集期、投资期、储蓄期、清算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只有储蓄期是算理财预期年化收益的,募集期、投资期和清算期基本上都不获利又占用了时间。如果你以前总是频繁购买短期高预期年化收益理财产品,其实并不划算,无形中摊薄了整个投资期限的预期年化收益。

银行理财产品六大骗局

骗局一:预期收益代替实际收益

用户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为了银行宣传理财产品,吸引用户眼球的一个杀手锏。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会刻意夸大收益,不少工作人员在给客户讲解时也会口头保证预期收益。银行会在宣传中强调此前发行的同类理财产品均达到预期收益,令客户对收益产生心理预期,把预期收益当作是实际收益。而实际情况是,有很多结构型理财产品都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亏损。

小编提醒:用户在购买款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银行宣传的收益是预期收益还是实际收益,预期收益只是根据目前的情况预测出的收益,并不是实际收益,不要把预期收益率当成是实际收益率。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实际收益很大可能会低于预期收益。

骗局二:偷梁换柱,理财产品“变身”保险

据统计,有30%的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被误导,把保险当成了理财产品。不少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会在银行内推销保险产品,而且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会给用户推销其代售的保险产品,用户在银行内很容易被“忽悠”,稀里糊涂的就买了保险。

小编提醒:用户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产品认购书上写的是理财产品还是保险。如果被告知想要购买的理财产品已售完,而工作人员又推荐了另一款产品时,用户就需要小心了,这个时候是最容易被销售人员“忽悠”,错把保险当成理财产品的。

骗局三:延长募集期,导致收益缩水

理财产品在发售时都会有募集期,时间从两三天到半个月不等。在募集期这一段时间里,用户的资金是没有收益的,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计息。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募集期越长,实际收益率就会越低。这在一些短期理财产品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例如某一款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6%,时间为30天,募集期为5天,如果用户在募集期的第一天就购买该产品,那么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6%x30÷35=5.14%,明显低于6%的预期收益率。

小编提醒:由于理财产品都有额度限制,不少用户为了抢额度,往往在产品募集的第一天就购买。而在募集期内,资金一般按照活期计算利息或者根本不计利息,这就会导致用户的收益被摊薄,所以用户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不要被名义上的高收益率所迷惑。

骗局四:“霸王条款”赚取超额收益

在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有些条款明显偏向银行。如,某些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会规定“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也就是说,如果某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8%,但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10%,那么多出的2%就归银行所有。

小编提醒: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尽量远离这些带有“霸王条款”的产品。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如果发生亏损,需要用户自己承担风险,但是产生的超额收益却归银行,这完全就是从用户身上“榨取”收益。

骗局五:管理费用暗藏“隐形”收费

与明面上标明的各种管理费、手续费相比,银行理财产品的各种“隐形”费用也是层出不穷。理财产品实际收费费率很可能高于银行直接标明收取的收费费率数倍乃至数十倍,这些费率与投资者拿到的收益相比,比值也可能超过40%。

小编提醒:一般理财产品说明书中,预期收益率=预期投资收益率-产品销售手续费、托管费等费用。如果银行只按照手续费、托管费收取费用,那可以说是非常“厚道”,而事实上,银行的隐形收费都被藏在这个“等”字里面。

骗局六:“忽悠”用户,避重就轻,信息披露不完整

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往往只强调收益,不谈风险。产品说明中关于风险的表述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普通用户根本看不懂。很多银行不披露或者选择性披露信息,产品信息不完整、资金投资用途不明、收费项目不明、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是很多理财说明书存在的问题。而且,在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也不一定就是银行发行的,也有可能是银行代售的其他公司发行的产品。如果产品出现意外,不是银行发行的产品银行是不会负责的。

小编提醒:很多结构型理财产品都极其复杂,有些连专业研究人员都无法掌握到产品具体的投资情况,更别说普通的用户了。用户在购买时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要被销售人员的花言巧语“迷惑”,也不要被所谓的高收益“诱惑”,要看清收益,看清风险,看清是否是银行发行的,谨慎选择理财产品。

下一篇:男青年失业后如何理财渡难关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学生党要如何开启校园理财生活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