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职场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职场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职场攻略 > 职场生涯

职场生涯

断送职业生涯的三大隐患

分类: 职场生涯 职场词典 编辑 : 职场知识 发布 : 09-27

阅读 :568

为什么许多才华横溢的人也难脱失败的命运?美国哈佛商学院MBA生涯发展中心主任詹姆士·华德普与提摩西·巴特勒博士,归纳出以下这些有缺陷的职场心理行为模式。每个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模式,所以在迈向成功之前,更需要时时检视自己,不管是高级主管还是基层员工。

  狂妄、专制、完美主义

  他们不切实际,找工作时,不是龙头企业则免谈,否则就自立门户。进入大企业工作,他们大多自告奋勇,要求负责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结果任务未达成,仍不会停止挥棒,反而想用更高的功绩来弥补之前的承诺,结果成了常败将军。

  这种人也喜欢出风头,在稳定的社会或企业中,他们总是很快表明立场,生怕没有人注意他。其实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虚弱。

  这样的人总要求自己处处做英雄,也严格要求别人达到他的水准。在工作上,他们要求自己与部属“更多、更快、更好”。结果,部属被拖得精疲力竭,纷纷“跳船求生”,留下来的人则更累。

  工作中他们甚至会不懂装懂,嘴上喜欢说的话是:“这些工作真无聊。”但他们内心的真正感觉是:“我做不好任何工作。”他们希望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但是他们又不喜欢学习、求助或征询意见,因为这样会被人以为他们“不胜任”,所以他们只好装懂。

  他们或者言行强硬,毫不留情,就像一部推土机,凡阻挡去路者,一律铲平,因为横冲直撞,攻击性过强,不懂得绕道的技巧,结果可能伤害到自己的事业生涯。

  逃避、悲观、压抑

  这种人虽然聪明、有历练,但是一旦被提拔,反而毫无自信,觉得自己不胜任。他们的核心信念是“我不够好”,尤其是出现挫折和挑战的时候,他们这种自我破坏与自我限制的负面想法占了上风。

  他们可能会成为典型的悲观论者,开始杞人忧天。采取行动之前,他会想像一切负面的结果,感到焦虑不安。这种人担任主管,会遇事拖延,按兵不动。因为太在意羞愧感,甚至担心部属会出状况,让他难堪。

  然后他们会觉得自己失去了职业生涯的方向。“我走的路到底对不对?”,觉得自己的角色可有可无,跟不上别人,也没有归属感。

  他们的另一个极端表现就是无条件回避问题。他们身为主管,本来应当为部属据理力争,为了回避冲突,可能被部属或其他部门看扁。为了维持和平,他们压抑感情,结果,他们严重缺乏面对冲突、解决冲突的能力。到最后,这种解决冲突的无能,蔓延到婚姻、亲子、手足与友谊关系。

  非黑即白、机械

  这种人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他们相信,一切事物都应该像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一样,客观地评定优劣。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在捍卫信念、坚持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别人可能完全不以为意。结果,这种人总是孤军奋战,常打败仗。

  这种人的僵化还表现在完全不了解人性,很难了解恐惧、爱、愤怒、贪婪及怜悯等情绪。他们在通电话时,通常连招呼都不打,直接切入正题,缺乏将心比心的能力,他们想把情绪因素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

  这些人通常都是好人,没有心机,直来直去,不分场合说话,甚至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断送了事业前程。

 

“替罪羊”和“兔死狗烹”

“台下的HR,有多少人最近忙着裁员的?”4月4日,在一个主题为“经济危机下的HR”的小型讨论会上,中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会副会长高航发问。

3位HR犹豫片刻后举起了手。

“你们不要不承认,我知道你们的公司或多或少都有裁人。”高航对零星举手的结果表示不相信,“你们中很多人会比过去忙,忙着裁员,同时总部要求你们调低工资预算,减薪;还有一些人变清闲了,因为不需要忙招聘了。”

Wendy是第四位举手的人,她是一家世界500强科技企业电子材料事业部的全球人力资源经理。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Wendy参与操作了公司的裁员计划,“涉及在美国、德国、韩国和上海的工厂,主要是销售人员和操作工人。”她说,“过去6个月经历的事我过去从没经历过,连着几个月做这样的事,我苦恼至极。”

考虑到公司形象,Wendy后来尽量采取放长假、轮岗等柔性措施代替裁员,从而结束了自己的噩梦,但她还是会常常想起全球裁员潮中一件人伦惨剧:加利福尼亚一对有4个孩子的夫妇双双被裁员,做父亲的因此杀掉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然后自杀。

她还知道,去年10月14日,硅谷一名被裁的产品测试工程师开枪杀害了公司67岁的HR以及CEO和运营副总裁。

这些故事让中国的HR们感到紧张,“最近向我咨询裁员技巧的HR太多了。”上海一家人力资源师培训中心的培训师告诉记者。

也有不少HR在摸索自己的技巧。在广州珠江新城信合大厦一家公司做HR的何经理,近来四处打电话托熟人帮忙给一个朋友介绍工作。

事实上,该“朋友”是公司在年前炒掉的一名员工。“虽然是奉老板之命行事,但毕竟是通过自己的口说出来的,难免心有愧意。”何经理无奈地说,“他上有老,下有小,是全家人的经济支柱。”她希望通过在年后帮他找到新工作来消除怨恨。

“HR只是替罪羔羊,裁员是老板决定的,而丑人却全让HR给做了,”同为HR的Rachel说,“我们并不想做丑人,希望员工都能多多理解和体谅。”

当然更残酷的,是在做完“丑人”之后,再遭到像Liz那样的结局。

“职业替身”们

HR们的痛苦,自然有体恤部属或精于算计的老板看在眼里,于是,一个新职业在危机中兴起——一些“职业替身”,专门被一些大公司雇佣来代替HR做“丑人”。

这种“职业替身”被空降到公司里,出面操刀裁员,从裁员方案制订到执行一手包办,事成之后,再被公司“开”掉以平“民愤”,领一笔不菲的报酬走人。

萧东楼就差点成为这样的“职业替身”。他现在是广州一家大型投资集团的人力资源中心总经理。

数月前,有家来头很大的公司通过猎头找到他,“承诺给我的薪水,超过我自己预期的3倍”,这让萧很诧异,他一再追问,对方才亮出底牌——这个职位是用来裁员的,完事之后,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就会被开除掉以平“民怨”。

萧东楼在圈内打听到,这些“职业替身”跟某些猎头公司签有长期协议,被用于处理一些比较敏感和棘手的裁员行动,如大规模的裁员、涉及企业中高层人事和内部架构变动的裁员等。这样的裁员机构对外一般以“项目组”、“战略改革委员会”之类的名头出现,“职业替身”就在里面担任组长或副组长。

“一个HR裁员时如果处理不好,尤其是对中高层职位变动把握不得当,就可能引火烧身,给个人和公司惹上大麻烦。”萧东楼介绍说,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不愿牺牲掉自己多年培养的HR,就会让“职业替身”上阵,他们必须在规定时间里干完活,然后拿钱走人,因为有言在先,一般不会有什么纠纷,彼此心照。

“到了后来,大家就有预感了,如果公司里忽然进驻了一个什么项目组,就可能是‘职业杀手’到了。”萧东楼说。

萧最终没有接受那家公司的雇佣。“一个是不愿干这种短期职位,另一个是出于道德上的不安。”他说。

危机年的人力新思维

“每个企业的裁员都不一样,各个国家的裁员文化也不一样。”王伟杰现在领导在上海的人力资源前沿网,他此前是上海市劳动局的一名官员。

他总结说,欧美企业喜欢闪电式裁人,干脆利落,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HR们在学习这种方式。日本的HR们则喜欢先将对方职位架空,工资奖金照发,对方感到无用武之地,便会自动辞职。

但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没事可干还能照拿工资并不是件很坏的事。“所以现在在华日资企业对中国员工只好采取另外的裁员方式。”

“现在上海市的政策是裁员20人以上必须报告。因此,现在上海一些企业的HR尽量避免单方面裁员,而更多地选择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这样就不需要报告”。

尽管有很多取巧的解决方案,但在萧东楼看来,再成功的裁员,也难以避免对企业的伤害,包括社会形象和人力财富等无形资产的损失。

萧在他新出版的职场小说《猎头局中局》中描写了大量有关裁员的残酷场景。他认为,冬天总会过去,企业还要发展,HR们是时候反思,在危机时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策略,才真正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现在很多国内的HR不称职,没有替老板想过这些问题,只知道奉命行事,交出来的裁员计划只是简单地告诉老板谁拿了多少钱,裁掉这家伙可以省下多少。”萧东楼说。

萧自己最近颇为自豪的一件事是劝说自己的老板趁低谷时期人才廉价的机会挑选了一批新人充实旗下一家子公司。“那家公司原来人力成本是1000万,通过调整,成本还是1000万,但因为用便宜的价格配置了更好的人才,人力资本变成了1500万。”

“当老板说要裁员时,不要马上执行,要首先问一句‘为什么?难道没有别的途径了吗?”Wendy说,在一些人力管理和培训成本占总成本比例很高的行业,比如金融业,以带薪假期等方式替代裁员,将人才“雪藏”起来,将在下一个经济回升周期里为企业节省新一轮招募产生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麦肯锡在2008年年度报告中也认为:“为了确保企业目前的盈利能力和未来的竞争力,(.rzzch.cn)有必要把通过削减成本而解放出来的一定比例的资本,重新投资于精心策划的招募计划和重新设计工作岗位的努力中。”

职场贴士:投递简历:不要以很高的频率发送简历,避免在一周之内重复发送至同一家公司,这样很可能引起招聘单位的反感,让大好的工作机会白白溜走

 

  

下一篇:职场故事:第12个应聘者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一边公司业绩恶化,一边高管连续加薪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