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人才不要文凭!年薪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
我们的观点:人才是一种特质,市场化的人才是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特质。
我们的标准:年薪十万即可称为人才,三十万以上中级人才,年薪五十万以上为高级人才……
上世纪八十年代,广州人把文凭称作是“砂纸”,那个年代,“砂纸”成为评判个人素质的最高标准。有学历就有前途,有“砂纸”就有职位,这种逻辑成了一个时期,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经典“人才辨别论”。
于是乎望子成龙的父母纷纷勒紧了裤带供孩子读书,目的就是要拿一个本科学位。这种风气到现在仍然没有停歇,许多考上大学的人居然说不出选择专业的理由,更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
前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激昂言辞似乎已经成了过眼云烟,人才的真实意义被区区一张文凭所彻底淹没了。如果要深究到底,也许还要拿国外的教育模式与国内的教育模式相比较,说大了,这便是体制所造成的偏见。
毕竟,以“学”为主的素质教育比起以“教”为主的应试教育来得要灵活许多,学生不但要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长见识,空荡荡地学了一辈子的文化,然后才发现买菜的时候心算的速度还比不上卖菜的阿婆,工资也比不过种田人的收入,那便是对学习及学历的误解了。
翻开去年的报纸,能够看到这样一则广告:“五十万年薪谁聘我?”记得当时这个广告引来了不少的讨论。这个“应聘广告”夹杂在众多的招牌广告中间,显得十分显眼,也许可以说是“另类”。应聘广告的出现并不只是说明了人才市场从“应方市场”向“招方市场”的转变已经成为必然的现实,而且也昭示了人才价值的评估标准已经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评价标准具有时代性
如果这个广告放在三十年前,标题则应该改为“世代贫农,谁聘我?”
这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所谓的“根正苗红”,成了一个人是否能适应社会的指标,思想品格成为人才的第一要素。你能够给社会贡献多少价值,完全在于你的家庭背景有多么纯正,又或许说在于你的私心有多重。
至今为止,所有大学依然开“思想品德”课程,刚刚进入象牙塔的学子首先还是要读读“圣贤书”,当然所谓的“圣贤书”已经为初级的“马列主义”教材所替代,可惜的是这种教程从未逃脱“形式主义”的框框,居然还是中学政治课本的重复,充其量还外加一点讲师过往的人生经验,作为杂谈。
这种价值标准也完全和个人的能力脱钩。当时的情况是,考上大学的人竟然按照身世历史分配志愿,领导阶层的选拔也成了家庭背景材料的角逐,于是能人的概念已经无法延续下去,这是社会意识所造成恶果。
如果广告在100年前,标题也许就是“身强力壮,谁聘我?”
在脑力劳动还没有能够超越体力劳动的年代,这样的广告便是最有效果的了。说这么多,无非就是说明白人才的价值评判标准在每个年代都会有改变,而且这种变化并不仅仅是“微调”,而是“手术性”变更,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变更的缩影。
市场经济价值是衡量标准
如今职场对人才的评估,标准应该是“这个人能够创造多少经济价值”,间接地说,应该是“这个人能赚多少钱”,当然,人才的身价便体现了这种价值创造的量,谁创造的价值越高,谁赚的钱也就越多。
简单而浅显。这里倒不是要批判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只是要说清楚,以钱币的外在形式衡量个人能力的大小,的确是这个时期最直观的价值评估体系。于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能够找到“高薪”的工作,薪酬水平越高,越能说明你的社会地位以及所作出的社会贡献的多与少。
量化体系的形成,与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化不无干系。市场经济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人才走向市场化已经不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现状。一个大型商场的驻场经理,月收入3000元;一个超市采购部经理,月工资7000元;一个资深程序员,年收入能够超过10万;一个外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年薪能够达到20万。这就是广州现今的工资水平。
前段时间有一项调查表明,广州市高收入人群中,小学学历所占的比例甚至比大学学历的比例还要大。这个结果同时也说明了实际工作能力并不是简单的学历能够显示出来的,人才放到市场中,便像是鱼入大海,深浅高低完全决定于其游泳的能耐。
曾经遇到一位研究生,毕业之后分配到国营单位,干起打字的活(当时电脑打字是一门技艺)。18年寒窗苦读,未免令人起了怜悯之心,这便是“服从分配”惹的祸。然而到了今天,如果还有所谓的研究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丢弃一边,同样找份打字的活赚千把块钱艰难度日,则没人会说这是一种浪费,只会笑谈“低能”而已。
学历是经历不是标杆
于是不得不谈谈“学历”与“学力”的异同。不同的地方,是学习知识的场地各异。从学院里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许就有了“学历”的认可。走了弯路的又或是剑走偏锋的,没有通过正式教育的途径,却拥有同样的知识水平,便可称作是等同的“学力”了。
相同的地方,便是指创造价值的空间一样,任何人都平等对待。很简单的例子,影视明星成龙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甚至连英文单词也不懂几个,但人家就是能跟外国人沟通得特别顺畅。如果把成龙放到国内,充其量是个连四级英语都还没有过关的小职员。
于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那些“学历”不高但业务水平很强的私人老板,不需要携带翻译便能在交易会上和外国商人侃侃而谈,由此可见,懂“鸟语”的人并不都是学者,能够创造高价值的人也并非正规学院的门徒而已。当然,此处不是强调“读书无用论”,反而是在强调,人才的“深加工”是必然的趋势。
一句话:收入反应了你的能力。职场中挣扎的人们,尽管努力去创造财富吧。这年头,不必再以“这份工作发展空间很大”为理由解释自己惨淡经营的处境,谁的工资水平越高,谁便是“爷”。
职场贴士:提供一种有实效的服务,或一种实际的产品:你要以写作、绘画或作曲变成百万富翁的机会可以说是无限小,而你要在营造业、房地产、制造业发大财的机会比较大。记住,出版商赚的钱比作家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