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职场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职场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应届生 >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马克思社会公平正义思想探究

分类: 毕业论文 职场词典 编辑 : 职场知识 发布 : 06-27

阅读 :6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国的指导思想,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马克思社会公平正义思想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求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实现社会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研究马克思的公正观,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公正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马克思公正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任何一种新思想的产生都不是凭空的,都有深刻的社会背景。考察马克思的公正观,也需要联系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社会大背景。通读马克思经典着作不难发现,马克思公正观形成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存在;无产阶级对于社会公正的迫切需求以及社会革命对社会公正发展的推进三个方面。马克思公正观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阶段:马克思早期对于社会公正观的探索,马克思公正观的初步形成,马克思公正观的全面确立。

  第二部分: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经济公正、政治公正、社会公正和生态公正。马克思的公正观的特征是,阶级性与人类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相对性和绝对性统一。马克思认为实现社会公正首先要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为基础;其次,要以实现社会公平,建立共产主义为目标;最后,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

  第三部分:马克思公正观的当代启示。第一,以马克思经济公正观为指导分析解决我国经济领域存在的不公正问题,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实现经济公正奠定物质基础。第二,以马克思政治公正观为指导,分析解决我国政治领域存在的诸如公民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官员腐败等问题,实现社会政治公正,必须做到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公正的政治制度。第三,以马克思社会公正观为指导,分析解决我国社会领域存在的社会不公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实现社会领域的公正。最后,以马克思生态公正观为指导,分析解决我国生态领域存在的不公问题,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实现社会公正,任重道远。马克思的公正观为分析我国社会公正问题,探索实现社会公正的途径提供了锁钥。现阶段我国处于常态式发展,但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社会不公正等现象,亟需马克思公正观作理论指导,为解决我国社会公正问题提供思想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公正;政治公正;社会公正;生态公正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社会公正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于何为“正义”的争论到近代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出版,西方的大多数思想家都试图从最佳的角度解读社会公正问题,但是在通读他们的论述和着作后,我们不难发现西方思想家的社会公正观从人的抽象性出发,抽象出他们所谓的社会公正,忽略了社会的实践性。马克思打破了这一格局,从社会实践出发,立足于整个社会发展现状去研究社会公正问题,使得社会公正观更加具体、科学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几十年的光景,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社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现代化建设也是任重道远。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背后,社会不公正问题愈发凸显,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平稳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可见,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2.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虽然马克思对于社会公正问题没有进行系统地阐释,但是通读马克思经典着作,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以社会历史观为依托,从经济公正、政治公正、社会公正、生态公正等方面对公正观进行了相关的论述,本文旨在系统地对马克思公正观进行梳理,一方面加深了对马克思公正观的系统理解,另一方面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公正思想提供理论借鉴。

  (2)现实意义

  近几年,中国现代化建设处于急速发展状态,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虽然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社会矛盾依旧突出,一些社会不公正的现象,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这迫切需要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一些解决社会不公现象的策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因此研究马克思公正观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首先,研究马克思公正观,为解决我国社会不公正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公正是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理念,以现实生产力为基础,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从马克思这一研究视角出发,我国现实中的不公正问题能够得以理解并解决。目前我国现实中存在不公正现象,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严重、区域发展不协调、弱势群体边缘化等问题。按照马克思公正观要求,只有整体提高社会生产力才能够消除社会的不公现象。

  其次,研究马克思公正观,有利于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正观。马克思公正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价值诉求的。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以实现社会公正为前提的,同时社会公正的实现更离不开马克思公正观的指导。

  最后,研究马克思公正观,有利于推动全球公正秩序的构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扩张有其历史必然性,因此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公正也会向全球扩张,研究马克思公正观,有利于遏止这种全球性的扩张,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理论成果都是从我国的社会现实出发,目的是为了通过研究马克思公正观,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于国内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马克思公正观的内涵研究。周新城在《论恩格斯对马克思公平观的科学阐述》中有过这样的表述:“公平正义是一个特别宽泛的概念,它既可以是社会学的概念,也可以是法学的概念,同时也公正可以是伦理学的概念。但是我认为从根本上讲公正应该是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公正……”.

  杨宝国在《论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及其创新与发展》中指出:“在对社会公正概念的把握上,马克思认为,公正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阶级性特征,因此便会造成不同的社会阶级会对公正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对社会公正内涵的理解上,马克思认为,社会公正是相对的,绝对的社会公正是不存在的,同时社会公正的实现也是循序渐进的,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进步的。”

  除此之外,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侧重于伦理学角度。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马克思公正观内涵的认识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公正与经济、伦理道德的关系的上。

  第二,关于马克思公正观内容的研究。袁贵仁教授在《论马克思的公正观》指出:“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就包含着其社会公正理论,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同样包含着公正观。其所谓的公正观的根本内容就是个人与个、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得与应得、所付出与应付出之间的‘相称关系’”.

  段忠桥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观》中从公平是对现实分配关系与他们自身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等十个方面系统地概括了马克思的公平观。周淑英认为马克思从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异化劳动理论以及资产阶级的法权原则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进而批判资本主义的公正观。

  第三,关于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特征的研究。崔执树指出:“在马克思看来,整个社会是不存在超越历史和超越阶级的‘永恒公正’的,公正观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周新城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公正观的过程中,阐述了关于自己关于公正的理解,指出社会公正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阶级的范畴,社会公正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不同的社会阶层对社会公正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社会性以及人类性等特征。

  第四,马克思关于社会公正实现路径的研究。董建萍在《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公正思想》中指出只有消灭了阶级才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消灭阶级的前提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如果忽略了社会生产力这一客观条件人为的急躁冒进反而不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曾建平则主要从实现社会公正是通过革命还是改良两个方面对马克思公正观的实现路径加以辨析。

  第五,关于马克思公正观的当代价值研究。袁贵仁通过对马克思公正观的研究得出:

  社会公正的实现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而且有利于维持整个社会秩序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汪盛玉认为:社会公正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价值体现;坚持无产阶级的正确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正的政治基础;社会公正实现有利于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等。

  2.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受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西方学者并没有人专门去研究马克思社会公正观,西方学者们对于社会公正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基于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例如罗尔斯的《正义论》主要从正义的理论、制度、目的出发,全书分为三编、九章、八十七个小结,系统的论证了什么是正义、正义的原则、如何实现正义、分配正义、正义的制度设计等多个方面。虽然罗尔斯在对正义论阐述的过程中涉及了对穷人和弱势群体的关照,但总体上来看,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严重背离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轨道,具有空想性。沃尔策在《正义诸领域》这本书中指出由于整个社会被划分成不同的领域而且各个领域都有自己衡量社会公正的标准,因此社会中不可能存在具有普适性的公正原则的。哈耶克则认为社会公正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社会公正的实现意味着人的自由的消失,社会公正就如同“海市蜃楼”,只是给人以美的想象罢了,主要体现在其着作《法律、立法与自由》一书的第二卷《社会正义的幻想》中。

  无论是罗尔斯的自由平等主义的公正观、沃尔策的社群主义的公正观,还是哈耶克的保守自由主义公正观,西方学者关于公正观的论述大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他们脱离了社会实际去空谈社会公正,忽略了生产方式变化对社会公正的影响,仅仅将社会公正置于抽象的经验基础之上,使得他们所宣扬的社会公正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显得苍白无力。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从马克思公正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和时代背景出发,全面总结了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实现公正的基本途径,并以马克思公正观为指导,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建议。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侧重在对马克思公正观的形成进行分析。首先,从马克思公正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出发,指出马克思公正的观的形成是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是是马克思社会革命实践的最终的理论成果,其次,以时间为轴对马克思公正观形成发展轨迹进行系统梳理。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马克思公正观基本思想的概述。马克思公正观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涉及了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特征以及马克思提出的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途径。

  第三部分,主要就马克思公正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展开论述。文章首先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领域四个层面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公正存在的问题,其次,指出了当代中国出现社会不公现象的主要原因。最后,就如何实现社会公正提出了建议。

  首先,社会公正的实现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其次,健全公正的社会制度,为社会公正提供制度保证。第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最后,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因为本文的写作涉及到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的着作论述其公正观思想,因此需要搜集、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进行资料的积累。

  (2)比较研究法。通过对西方社会公正观与马克思公正观的提出的背景、内容、实现的途径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公正的虚假性,进而说明马克思公正观的科学性。

  (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在研究马克思公正观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历史研究方法,从马克思公正观提出的背景出发,在到马克思公正观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社会公正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等,使得文章更具逻辑性。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性的研究方法,将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理论同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存在的社会不公问题的实践联系起来,理论指导实践,为解决转型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社会不公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

  1.创新之处

  从马克思公正观出发,深入分析我国社会不公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结果,并从四个方面对如何解决转型期我国社会不公现象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创新之处在于限定了中国社会发展所处的转型期,使问题更加明确,解决方案也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对马克思公正观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使得马克思公正观理论更加立体,形象。

  2.不足之处

  由于本人知识的浅薄,以及研究能力的欠缺,所以对于马克思公正观基本思想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归纳,对于马克思公正观的深刻内涵还有待进一步去研究,需要不断研读马克思经典着作。除此之外,文章第三部分,从对策的角度对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接受实践和时间的考证。

  一、马克思公正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天生的理论家和革命家,这包括马克思本人。马克思公正观思想的形成深受时代的影响,同时马克思公正观的也是在批判和继承前人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此,我们在研究马克思公正观时,必须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深刻挖掘社会背景对马克思公正观形成的影响,有助于掌握马克思公正观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的这一历史脉络。

  (一)马克思公正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种新的思想的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作为社会实践家、社会革命家,实践是马克思分析问题的基本范式,也是马克思思想的主要来源。

  马克思深刻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同时,马克思认识到仅仅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是起不到任何实质性效果的,因此,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积极参与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运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丰富自己的公正观思想,并用以指导工人运动。

  1.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现象的存在

  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在欧洲各国开始确立和发展,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位也不断得到巩固。但作为资产阶级所宣称的公平、正义、权利义务对等并没有在资产阶级执掌政权后实现,反而变本加厉的成了资本主义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剥削的国家机构。马克思公正观就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的现象批判的中形成和发展的。

  首先,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领域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展开了批判。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是通过一系列非公正手段获得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一方面使得社会的生产生活资料私有化,另一方面劳动者的自由劳动变成了资本家为了获得利益的雇佣劳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不公现象的根源是由于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有过这样的表述:“现代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的,是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是产品生产和生产资料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

  资本家为了更多的获得资本主义社会得以运转的命脉-资本,他们给以无产者生活资料,剥夺无产者的劳动,用来赚取更多的资本。这种做法使得无产阶级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这种劳动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的选择,殊不知严苛劳动的背后是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残酷压榨。随着劳动异化的出现,无产阶级的斗争意识逐渐被消磨,资产阶级变本加厉地对无产阶级的人权进行侵犯和亵渎,所谓的公正其实本质上是不公正的。

  其次,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领域存在的不公正现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领域的不公正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奴隶,无论是法律上还是事实上都使得无产阶级劳动者不得不服从资本的奴役和统治。资产阶级组建资本主义国家,目的就是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受侵害,同时对无产阶级进行压榨。第二,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存在就是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资本主义社会始终标榜“自由,平等,博爱”,但是每当无产阶级因为资产阶级压迫起身反抗,或者争取自己权利的时候,资本主义就露出了真正的面目,通过武装等形式对无产阶级进行镇压。

  最后,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领域以及生态领域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个劳动者都是生产的机器和工具,资产阶级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无情的对劳动者进行压榨,榨取剩余价值。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证,所谓的安居乐业,也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哄骗无产阶级的华丽辞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生活、教育等基本保障无法实施。此外在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的进行资本的累积不惜以怕破坏环境为代价,资源的过分开采,生态环境的破环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弊端。资产阶级忽视了自然规律,无意识的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破环了生态的平衡,失去了生态公正。

  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存在的社会不公正现象进行分析后,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罪恶和不公正现象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诸领域存在不公正现象导致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的不断激化。资本主义制度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现象的基础上马克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公正观。

  2.无产阶级对社会公正的迫切需求

  虽然公正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被写进了资本主义宪法中。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控制下的资产阶级社会,无产阶级是不可能真正享有公正权的。自由工人的出现是历史的一种进步,也是资本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是这种自由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这种自由只是摆脱了奴隶地位的自由,实质上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所能支配的只有8自己的劳动,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资料,这也便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运行的前提,正是这种前提的存在也导致了无产阶级是根本不可能有公正可言。早期资本家对无产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出卖劳动获取生活资料,资本主义社会宣扬的平等公正,被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事实给彻底毁灭。资本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全部财富,享有全部的生产、生活资料,享有各种特权,这种差距的存在激化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因而享有相同的权利特别是公正权是无产阶级的一直追求。

  无产阶级虽然名义上享有公正权,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是无从实现自己的公正权的。要想获得公正权,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够最终实现。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有过这样的表述:“被社会剥削压迫的阶级,如果阶级斗争不能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因此要想获得解放,扞卫自己的权益,无产阶级就必须团结起来,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努力将实现公正权由理想转变为现实。

  3.社会革命对社会公正发展的推进马克思作为一个社会革命家,他毕生的事业都是在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努力奋斗。

  19世纪中期,欧洲大陆革命风起云涌,在这场革命中,马克思深刻的认识到了无产阶级对于推进全人类的解放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公正观的形成是与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密不可分的。

  19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爆发了工人起义;1838-1848年英国爆发的了“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大罢工,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推向了一个高潮。无产阶级萌发了这种斗争意识,他们为了争取自身的权利奋起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中马克思开始探索马克思公正观。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的爆发,冲击了资产阶级的牢固统治,唤醒了一些沉睡中的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开始为了维护和争取自己的权利走向了资产阶级的对立面。无产阶级已经不能满足于被压迫的现状,为了争取公平公正的待遇,越来越多的工人运动爆发,这些社会革命的风起云涌正是基于无产阶级对于公正的诉求。马克思密切关注分析了这场革命,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并不像历史上农民起义,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是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努力的。马克思深刻的意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他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而不是仅仅将理论停留在纸面上,不断在革命中总结经验教训,使得马克思公正思想不断通过实践的方式得以发展和完善。

  (二)马克思公正观发展的历史轨迹

  1.马克思公正观的萌芽

  早期,在博士论文阶段和担任《莱茵报》主编时,对于公正观的理解马克思个人处于一种困惑时期,当时马克思对于公正观的探索主要是集中在抽象理论阶段。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写作中,马克思在全文中提到了几次公正概念,但是并没有深入研究。随后,马克思深刻意识到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是无法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马克思意识到投身现实斗争的重要性,马克思深刻的抨击了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揭露了书报检查制度的本质在于维护阶级统治,是官员、阶级统治者对人民出版自由的践踏,是资产阶级对自己政权的维护。后来,马克思又发表了《论普鲁士等级委员会》、《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等文章,在对普鲁士森严的等级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指出了等级制度的存在对于社会发展所存在的阻力。文章中马克思,积极地站在了贫农的立场,论证了贫农应该享有的正当权利,揭露了封建法规的专职色彩和剥削本质。

  总体来说,早期马克思关于公正观的理解和论述还处于萌芽阶段,此时马克思并没有确立起唯物史观,因此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公正观思想表现出了明显的理性主义色彩。

  2.马克思公正观的初步形成对自由主义公正观的批判,马克思开始形成自己的公正观思想。1843年马克思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着作的,随后1844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完成。这两部着作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公正观的初步形成。

  在黑格尔看来,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是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由于内部存在的弊端,必然被更高的发展阶段国家所取代。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在肯定黑格尔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区分的前提下,对黑格尔提出的以“公正”为核心的法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指出了黑格尔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并非黑格尔认为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就此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理念,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的时候,看似仅仅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理论的批判,但是有关对近代自然哲学的分析和批判是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无形中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对自由主义公正观展开了批判。马克思指出,虽然市民社会和国家得以分离,人类得以政治解放,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依然存在,政治上是根本无法废除私有制的,政治上的平等其实却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甚至加深了这种不平等性。“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实现人类的解放只有依靠现实的人即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

下一篇:地方公务员职场人文环境的美学探究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商品流通企业税收筹划问题研究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