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职场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职场知识学习网站!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职业进步的过程。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但是目前,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故此学校应以校本培训为依托,通过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加强专业引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规范校本培训管理等途径和形式,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师教育改革 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培训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化,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性质,教师的专业才能和教育智慧决定了课程改革的质量,教师的专业精神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专业人格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心灵支撑,教师的先进经验和实践反思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起点。在课程改革中,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在其着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的导言中说:“我们坚信,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可以说,这些精辟的语言指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但当前,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严重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经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那么,如何让每一位教师更新观念,都能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不是被动地适应新课程,而是主动地引领新课程,去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呢?以下是我的浅薄之见,不妥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见谅。
一 、理念引路,制度护航
新课程改革最核心的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主要含三层意思:首先是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其次是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再次是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要践行新的教育理念,最根本的问题要转变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小学教师不断地更新、充实和扩展知识,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自我超越,除了要具备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也应该具有深厚的教育科学素养和教育研究能力。同时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是一种认识,也是教师内在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丰富的过程,它能不断地提高教育者的精神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观。我校在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个别教育、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我们的“个别教育”,不仅单纯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课改伊始,我校就明确提出了“培养适应新课改的教师”、“开发可供选择的课程”、“营造适合学生的课堂”等三大目标,把教师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为了加强管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学校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全校教师研修工作,重点关注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评价激励制度,督促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个人专业成长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步骤,定期督促检查,为新课改保驾护航,为一线教师的新课程教学与研究提供策略支持。我校还重视青蓝工程,不断改进师徒结对考核办法,使“老有所引、中有所求,青有所压”,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学校通过目标引领,榜样示范和技能竞赛等方式督促青年教师的发展。学校鼓励合符条件的青年教师参与高层次的学历进修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自主研修的积极性。此外,学校还通过开展各类新课程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二 、开展各项教育有关的活动,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教育管理问题实质就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近几年来,我校严格整治学校教育环境,整体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收到一定的成效。学校通过“宣传发动、学习培训”、“民主评议、 总结表彰”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全校师德师风建设,广大教职员工满怀激情,锐意进取,主动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夯实业务基础,对学校新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活动开展以来,全校教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能积极投身于我校各项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的活动,自觉地遵守有关规章制度,体现出较强的主人翁意识,这些均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最有利的人力资源保障。
新课程教育管理,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以及团队的合作与融洽。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无论对于课程建设、课堂改革还是常规管理都是致关重要的。从文化层面来说,这种以合作与发展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做细节上的一点一滴的经营与积累。其中价值理念是最重要的,要努力形成学校文化的价值链,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关注人的幸福和生命质量,从而真正形成“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共同价值观。我校开展这一系列活动的最大成就是引领了全校教师,达成了思想共识,形成了共同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三、关注课堂教学,以集体备课为抓手,实施教研修一体化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学理想腾飞的基地,也是校本研修的支点。为了深化新课程改革,提升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理念,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重点关注了老师们的集体备课和听课研讨等环节,实施教研修一体化管理。
首先是在备课中推行“一课多备、同课异构”活动:全组成员分工协作,先分后合,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在交流和辩论中,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其次是加强课后“备课”,实施异步上课制,即全体备课组成员在总体进度一致的前提下,采用先后上课的办法,加强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吸收学生反馈意见,对经验进行重构,真正实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螺旋上升式的良性循环。在课后研讨方面,我们坚持“一课多评,多元互动,协同发展”的原则,开放每一个教室,开放每一个课堂,加强随堂听课与合作研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让每一个教室都成为我们的研究室,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体。从理想到现实,从不适应到适应,我们曾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索过程。此项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一课多备、同课异构、一课多评等都是校本教研修一体化的有效举措,它立足课堂,服务于课堂,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师生的双向发展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勤于学习,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师生之间互教互学,这就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不再是单向性的付出,而是交互实践,共同发展和自我实现。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泉的地位已彻底动摇。教师需要重新定位,必须做个长期有效的学习者,以学习来促进发展。新课改中教师最需补充的知识是: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的知识(例如:互联网、多媒体资源等)、广博的文化知识、与学生、同事沟通的知识、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所教学课文的知识等。那么该从哪些方面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呢?
1、广泛涉猎,多读书报,善于读书。人们常说:“书报是一个人了解知识的重要载体,读书就是站在巨人肩上看世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应该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 教师该读些什么样的书?首先要读一读中小学各种教科书“好书不厌百回读,要获新知读旧书。”系统阅读教科书有助于我们夯实知识基础,丰富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学习的内容,从而吃透学生的知识底子,整体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进行适度有效的延伸扩展。 其次要多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可以让我们用更积极乐观的心绪去看待世界和人性。 此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多读一些教育期刊。因为优秀读物上的文章大多比较集中于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比较前沿和新锐,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具有极好的借鉴、指导、启迪作用。尤其是上面登载的一些经实践印证,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比如邱学华先生的“数学尝试教学法”,教育家魏书生的“语文情景教学法”等更值得我们仔细研读,并勇于尝试和实践。
2、多听、多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听,就是要多听广播,多听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多听学生家长关注的问题,多听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善意批评……从中捕捉有用的或对自己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唐代名臣魏征总结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善听着,必能广开言路,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多看,就是要带着一双慧眼,透过电视、互联网、透过生活,勤于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洞察其中蕴藏的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因素,掌握大量的信息,即便不能对周围的人或事先知先觉,至少也要做到快知快觉。因此只有坚持自学,了解学生,融入他们的生活,才能与他们相互沟通。
3、多思多动笔。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搞学习,做学问,不思考是不会有长进的。首先,我们要静心思考一下我们的行为: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比如在处理师生关系上,要思考自己是否爱生如子,时时、事事、处处关爱学生,我们的言行是否正如我们所倡导的办学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同事关系处理上,是否做到了宽容,、礼貌、谦让、互学互帮;在仪表举止上,是否衣装得体,合乎时宜;为人方面,是否朴实、诚信、大方……其次,要静心思考一下自己的学问。生活既需要自然知识,也需要社会知识。现实中仅凭狭隘的学科专业知识,是难以胜任教师角色,难以接受学生挑战的。因而必须要了解自己的知识底子,才有紧迫感,并予以对症下药,及时补救。再次,要静心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第一位的工作,要仔细想想自己所授的课,有几节课是自己满意,学生称道的?这就是“教学反思”,既要反思课堂成功的原因,也要反思失败的教训,从而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后面每一堂课的精彩而努力。有了上述的看、读、思,就要及时整理思绪,坚持记录教学得失,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以教学随笔的形式留下教学反思痕迹。这种教育随笔既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健脑体操,有助于我们掌握新知识,接纳新事物,锻炼思维的敏捷度,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综合素养。
五、完善提高教师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在提高教师群体反思能力研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大分层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力度,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在促进反思型教师的成长的同时,促使教师个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1、实施教学反思手段现代化,力争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学校多媒体信息化建设上,对教师进行多媒体使用技术专项校本培训,实现教学反思手段现代化。
2、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为教师反思实践搭建舞台,营造实践反思的氛围。
3、优化教学反思过程,引导教师参与到反思活动的过程中。“逼着”老师反思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参与;组织教师上课、说课,交流论文,不断强化反思的过程,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4、实践教学反思方法。1、录像反思法;2、对话反思法;3、自我反思总结法;
5、完善教学反思监控方案。
(1)课前反思:说课是教师反思的第一个过程,也叫课前反思。课前反思监控主要是使教师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上课之前,最大限度降低课堂上的损失。
(2)课后反思:根据课堂上反馈的信息趁热打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教案,明确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措施,及时总结提炼。
(3)阶段反思:每月一次反思小结,每学期1一2次反思交流,每学年两篇反思论文或反思总结。这就要求教师要勤于动笔动脑,“强迫”自己多提出几个“为什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时形成书面材料,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着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写自我反思、教育随笔、教学小结等。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教育研究的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善于进行反思,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己的教学,才有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思考问题,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激发理论与实际创造性结合的灵感,进而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我追求。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今后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但我仍会不断思索,不断进取,与时俱进,争做一个技能过硬、理念先进,勤于实践、善于研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这才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俊梅.干扰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种观点的探讨[J].教育情报参考,2007,(4).
2.刘捷.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我国师范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2):75-80.
3.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陈琴,庞丽娟,许晓辉.论教师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38-42.
5.宋淑英.教师专业化浅析[J].教学与管理,2004-12-20:19-20.
6.《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4─6期.
7.《浙江教育科学》2004年第4─5期.
下一篇: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探讨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思考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