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职场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职场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应届生 >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推进消费模式转变的税收政策探析

分类: 毕业论文 职场词典 编辑 : 职场知识 发布 : 04-03

阅读 :411

  当前消费模式的问题日益严重,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推进消费模式转变的税收政策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有了显着提高,居民在不断扩大消费规模的同时,其消费模式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消费模式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变化升级,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但是现阶段仍存在着较严峻的问题,主要体现为高物质化消费,高消耗资源,高排放污染。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奢侈品的痴迷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峰,过分追求高物质化消费和弦耀性消费以达到心理的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居民消费过程中环保意识的淡薄,其消费行为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加重了资源的耗竭,同时大量排放废弃物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

  当前消费模式的问题日益严重,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1992年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第一次提出可持续消费模式,将其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可持续消费模式体现着人类、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已经成为当今消费领域的主题,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以及整个社会财富的有效分配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原则,是我国消费模式的理想的选择。

  在向可持续消费模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工具与政策的支持。其中,税收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消费模式的转变中是必不可少的。现行的税制中采取多项措施,涉及多个税种,体现在能源开釆,资源幵发,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以及废弃物的再利用等多个环节,以引导健康消费,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转变。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现行相关的税收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对其完善和改革。

  本文以促进消费模式转变的税收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为目标,具体针对我国现阶段消费模式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税收政策中存在的不足,采取系统分析法,制度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部分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促进消费模式转变的税收政策的建议。本文按照基本理论介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了文章的总体安排,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导论,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总结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促进我国消费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对消费模式的内涵及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从消费支出角度、资源利用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指出我国消费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阐述我国消费模式转变的必要性。第三章税收对消费模式转变的影响,通过庇古税的作用机制、税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详细阐述了税收政策对消费模式转变的影响机理。并将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工具进行了比较,为利用税收政策促进消费模式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章与消费模式相关的税收政策评价,对我国与消费模式相关的税收政策进行考察与评价,详细介绍涉及消费模式各个环节的多项税收措施,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得到当前相关税收政策中的问题与不足。第五章部分国家引导消费模式的税收政策特点及借鉴,通过分别介绍荷兰、美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引导可持续消费的税收政策特点,为完善我国相关税收政策提供借鉴。第六章促进消费模式转变的税收政策建议,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完善促进我国消费模式转变的税收政策的具体对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本文对部分国家在各环节引导可持续消费的多种税收政策进行了分析,并没有局限于单纯的介绍,而是进行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第二,本文在我国促进消费模式转变过程中税收政策的分析基础上,发现相关税收政策的不足与问题。针对每一个问题,吸取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从思想认识、税收制度、配套措施等几个方面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建议,为有效解决实际中消费模式转变的难点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税收政策,国际借鉴

  1导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同时消费水平也有了显着的提高。居民消费行为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看起来及其微观,但是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数量的大国,巨大的消费规模对资源和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消费模式的选择也势必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消费模式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变化升级,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现阶段消费模式仍存在着严峻的问题。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奢侈品的痴迷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峰,过分追求高物质化消费和弦耀性消费以达到心理的满足。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过程中环保意识的淡薄,其消费行为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加重了资源的耗竭,同时大量排放废弃物对环境产生了。

  严重的污染。这样的消费模式使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触及了社会当前和未来的利益。国家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整体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如何解决当前消费模式的问题,如何转变消费模式也就成为当前关注的议题。

  1.1.2研究意义

  随着人们对消费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可持续消费模式体现着人类、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已经成为当今消费领域的主题,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以及整个社会财富的有效分配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及时发现当前消费模式的弊端,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对消费行为进行引导和调节,促进消费模式的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持续消费模式虽然是一种理想的、健康的消费模式,但要实现向可持续模式的顺利转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个过程需要各种政策和手段的支持。其中,税收政策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在促进消费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许多国家均采取多种税收政策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等环节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直接或间接的促进可持续消费,并取得一定成果。因此我国应该借鉴部分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合理运用和把握相关税收政策,以引导健康理性的消费,保护环境和资源,促进消费模式向可持续模式的转变。

  这不仅可以对环境资源产生影响,同时通过影响消费行为也对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所以研究促进我国消费模式转变过程中的税收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将为之展开。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有关消费行为带来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从税收角度进行的国外研究主要有:英国现代经济学家庇古在阐述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庇古税理论,以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他在1920年指出,政府为了实现对环境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应该对污染环境的经济主体征税,利用税收的手段使外部成本内部化。

  N-G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当私人各方不能适当地解决污染这类外在效应时,政府往往就出现了,政府通过征收庇古税使外部性内在化。”?他在该书中系统研究了政府部门为解决外部性而采取的公共政策,并分析比较了财政补贴、政府管制、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以及庇古税等多种政策手段之间的优劣,最后建议应该选择庇古税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

  随着经济学家开始重视和深入研究庇古税理论,有关环境和税收关系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提出了环境税理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财政环境政策委员会在《环境税收及其绿色税制改革》(1972)中提出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即污染者应当承担治理污染的成本。在此文中充分肯定了税收手段治理环境的必要性,并制定出一系列的环境税相关政策。

  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在《国际税收辞典》(1988)中明确了环境税的定义:环境税指对污染行业以及使用污染物征收的税,包括对污染治理和保护环境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

  保罗·霍肯在《商业生态学》(2001)中具体阐述了环境税收的内涵。他指出环境税是为了保护环境而面向所有消费行为征收的新税种,环境税的税款应该由政府征收以后专门用于环境的治理和改善。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庇古税可以起到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管理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用税收理论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石,是环境税的前身,而具体的环境税收是解决消费行为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的有效手段。

  (2)针对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研究,主要有-印度尼西亚的前环境部长EmilSalim指出可持续消费是不仅能够满足当代的需求,同时也不会危及到后代需求的满足。另外,SpangenbergandLorek(2002)、Princen(2003)、Fuchs(2005)等都对可持续消费做了具体的解释,并将其分为“弱可持续消费”和“强可持续消费”.HansenUrsula、UlfSchrader(1997)认为,环境组织、企业以及政府必须从思想认识、产品供应和公共政策上为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转变提供引导与支持。①1们的大量消费,同时也将不可持续的消费思想和行为引入发展中国家。因此他建议可以对大众媒体宣传不可持续消费内容的行为进行征税,以引导媒体做出改变,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ZacariasFarah、GeyerAllely(2003)分析了1999-2000年OECD国家的针对家庭消费的政策措施,希望通过制定产品的环保等级以及对不环保产品征税等政策的引导,可以减少家庭消费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实现可持续消费。

  Cohen(2006)指出,实践中可持续消费模式可能会一定程度上与政府发展经济的目标相背离,因此可消费模式的实现需要消费者消费行为改变的同时,也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执行。

  国外的学者研究可持续消费模式主要从可持续模式内涵以及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路径和实现方式等方面展开,但是缺乏针对具体消费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尤其计对消费模式转变过程中的税收政策,缺乏深入研究。

  1.2.2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消费模式的内涵及发展历程研究,主要存在以下观点:

  尹世杰在《加强对消费经济的研究》(1979)一文中讨论了消费模式的相关内容,这是我国学者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消费经济学的理论。

  周叔莲(1981)首次界定了消费模式的内涵,他认为消费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消费的主要特点,包括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内容、消费趋势、消费者偏好以及消费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一些特征。孙尚清、李彦和(1984)等也都持有相似的观点。

  尹世杰(1988)认为消费模式阐述了消费者在特定社会形态中,其消费领域里要遵循的准则和规范。后来他又把消费模式更具体的定义成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消费行为的规范与方式。

  杨圣明(1989)认为消费模式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模式指的是消费体制的主要原则和基本属性的组合体,包含消费体制的主要原则,基本规定和制度骨架。广义的消费模式则还应体现消费结构,消费运行机制以及消费发展等多项内容。

  刘校静(2003)阐述了消费模式的演变历程:原始生态消费模式、线性消费模式、循环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模式和可持续消费模式这几个各具特色的阶段,并提出了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消费模式的对策建议。

  吴丽兵、任晓华(1999)提出了我国消费模式具体的转变方向,认为应该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方向发展。香小敏(2007)在总结传统消费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消费模式的优势以及实现途径。

  以上对于消费模式内涵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角度,但总的来说,均认为消费模式并不是仅仅指居民的特定消费行为,而是体现了社会整体消费体制的诸多方面的特征,体现出在消费过程中的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2)关于可持续消费模式,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主要围绕其内涵、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路径和实现方式等方面展开:

  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定义,得到广泛认可的是联合国环境署于1994年在内罗毕发表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的定义:“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此后,刘云和唐平华(2000)、楼尊和陈启杰(2001)、李家芝和张洪慧(2002)、刘校静(2003)、李军和朱青梅(2005)、许进杰(2008)等学者均论述了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内涵,虽然各自表达的方式有所差异,但是基本没有脱离联合国环境署阐述的定义。

  在消费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中,秦兴方、杨家栋(2000)认为,可持续消费能够促使人们改变生活方式,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现机制。杨圣明(2008)指出,不仅要关注当前消费还要关注未来消费的消费模式,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张志海(2005)、武中哲(2006)、姚永利(2007)等也持有类似观点。

  夏帆、王其荣(2006)则将促进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政策分为社会类、经济类、法规类和其他政策工具,要实现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转变,应该协调运用这四种政策工具。

  宁军明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通过改变产品与资源的相对价格、激励生产技术变革以及完善制度建设、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等措施影响消费行为,进而促进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形成。

  从以上对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可持续消费模式是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对应的,不仅能够满足当代的需求,同时也不会危及到后代需求的满足。可持续消费贯穿在资源开发、产品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排放以及再利用等多个环节,因此需要多项措施和手段促进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转变。

  (3)有学者将促进我国可持续消费模式实现的政策进一步细化到财政税收方面:

  邓子基(2010)认为,我国公共财政在支持和推进消费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应该实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和区域协调这四大原则,同时还要完善相关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制度。

  席卫群(2012)强调在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要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此过程中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并根据可持续行为的结构,具体将税收政策贯彻到生态、环保、节约等各个环节,建立起集引导、调节、鼓励、惩罚于一体的税收政策体系,从正负激励作用的两面性,通过对生产和消费行为的引导,阐述促进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税收政策的方向和思路。

  在促进消费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尤其是税收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却比较少,尤其针对我国消费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提出具体税收对策缺乏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拟从我国现阶段消费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总结我国相关税收政策并发现其中不足,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促进消费模式转变的税收政策。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按照基本理论介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了文章的总体安排,共分为六部分,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总结本文的创新点,同时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章:促进我国消费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对消费模式的内涵及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从消费支出角度、资源利用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指出我国消费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阐述我国消费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第三章:税收政策与消费模式转变的相关性。通过庇古税的作用机制、税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详细阐述了税收政策对消费模式转变的影响机理。并将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工具进行了比较,为利用税收政策促进消费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四章:与消费模式相关的税收政策评价。对我国与消费模式相关旳税收政策进行考察与评价,详细介绍涉及消费模式各个环节的多项税收措施,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得到当前相关税收政策中的问题与不足。

  第五章:部分国家引导消费模式的税收政策特点及借鉴。通过分别介绍荷兰、美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引导可持续消费的税收政策特点,从中总结出可学习之处,为完善我国相关税收政策提供借鉴。

  第六章:促进消费模式转变的税收政策建议。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针对我国实际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促进消费模式转变的税收政策的具体对策建议,主要从优化税制结构提高服务性消费;完善现行税制中的相关税种;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开征环境税以及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合五个方面来实行。

  1.3.2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法。通过对消费模式的内涵、特征、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消费模式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明确促进消费模式转变的必要性以及利用税收政策促进消费模式转变的理论依据。

  2.制度分析法。对我国与消费模式相关的税收制度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现阶段在促进消费模式的转变过程中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比较分析法。通过对荷兰、美国、日本、瑞典这些国家在引导可持续消费方面釆取的税收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客观的总结出这些税收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结合我国消费模式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促进消费模式转变的税收政策的具体建议措施。

  1.4本文创新与不足

  1.4.1本文创新

  本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本文对西方国家在各环节引导可持续消费的多种税收政策进行了分析,并没有局限于单纯的介绍,而是进行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第二,本文在我国促进消费模式转变过程中的相关税收政策分析基础上,发现相关税收政策的不足与问题。针对每一个问题,吸取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从思想认识、税收制度、配套措施等几个方面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建议,为有效解决实际中的消费模式转变中的难点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1.4.2本文不足

  本文的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虽然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模式的现状,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文章角度的限制以及资料数据的不足,没能对当前居民消费方式进行各方面完整的分析,仅仅指出了三个比较严重且亟于解决的问题。第二,本文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完善我国促进居民消费模式转变的税收政策的对策建议,但是由于目前国内从税收政策角度出发促进居民消费模式转变的研究资料较少,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加之本人水平有限,未能在建议对策中涉及到所有税种和相关政策,例如关税、车船税、个人所得税等相关税种的完善,以及对新征燃油税的讨论等。

  2促进我国消费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2.1消费模式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2.1.1消费模式的内涵

  关于消费模式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中采用周淑莲的观点,将其定义成在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自然关系的总和。他认为消费模式综合反映出有关消费领域的多个方面,包含了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内容、消费趋势、消费者偏好以及消费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一些特征。

  消费模式并不只是反映某些特定消费行为,也不是几个消费领域部门的简单加和,而是综合反映出消费领域的内在规律性和本质发展特征。消费模式不仅能够反映消费行为中的主观愿望和偏好取向,同时也反映出消费行为的方向和必然趋势,以及消费体制的运行和发展规律。

  消费模式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特征,其中自然属性决定着消费手段和消费对象本身,例如,消费食品是为了吃,消费房子是为了住,消费衣服是为了穿等。消费模式所呈现出的不同阶段与特点主要是由消费对象与消费工具的区别造成的。而社会属性则是社会消费关系性质的一种表现,例如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或浪费消费、群体消费或个体消费等消费特征具体表现出消费模式的社会属性。

  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成分形成了各阶段消费模式的差异。消费行为反映了该时期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特点,消费模式则能够体现出社会价值观,社会阶层,组织制度,人口特征以及大众传媒等特征,并对社会成员的消费行为起到指导与规范的作用。消费模式对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一种健康理性的消费模式,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1.2消费模式的发展历程

  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发展变化,消费模式也随之发展和演变。人类文明从原始的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未来的生态文明,消费模式也相应的经历了原始生态消费模式、线性消费模式、循环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模式和可持续消费模式这几个各具特色的阶段。

  (1)原始生态消费模式

  在原始的狩猎文明时期,人烟稀少并且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作为生活必需的各种材料,几乎不会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仅仅通过自身的生理和生活活动进行与生态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个时期的人类消费活动是及其原始和生态化的,社会成员都较平等的参与到自然的物质与能量的流通过程。他们被动地去适应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发展,其消费也只是为了满足最低的生理需求,因而此时期人类的消费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微不足道的,属于原始的生态消费模式。

  (2)线性消费模式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其自身能力发明出各种简单的生产工具,并逐步提高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从而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中逐渐占据主动。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后科技迅速发展,人类利用发达的科学技术,不顾一切的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为人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创造出了大量物质堆积。

  尤其是工业化国家,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在经济理论与政策上鼓励企业实施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生产模式,并不断盲目的鼓励消费者扩大消费,其奢侈消费行为远远地超过了合理必要消费,这使得消费的目的也大大偏离了其正常的轨道,消费被扭曲为对物质和享受的无限追求。此时期属于线性消费模式,也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与享受的需求,将自然资源通过各种技术转化成多种产品或货物,消费完成以后则会将用过的物品作为垃圾随意抛弃,有“用完就扔”的明显特征。这种线性消费模式是把自然界作为无限制索取资源的天然仓库和随意排放废气品的垃圾站,结果便是造成资源面临耗竭,生态遭到破坏,自然价值被严重透支,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资源困境和生态危机。

  (3)循环消费模式

  循环消费模式强调在生活与消费的过程中应当按照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以及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最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通过形成消费品一消费资源一废弃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消费品的消费模式,来实现资源的最优消费和循环消费利用。同时要保证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以较小的成本取得较大的消费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循环消费模式相对于线性消费模而言有了显着的修正和重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不足:第一,并非所有的消费品都可以进行循环消费,有一些消费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物理化学反应,这使得消费品失去了本身的使用价值和性能。第二,有一些消费品尽管可以循环再利用,但是技术难度大造成循环消费的成本过高。第三,循环消费模式着重废弃品到再生消费品的过程,而较少关注资源本身的再生利用,难以做到真正的全面循环。

  (4)绿色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被提上了日程。中国消费者协会阐述了绿色消费的三层含义:第一,在消费观念上既要引导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进一步实现可持续消费。第二,在消费内容上要积极引导消费那些有利于消费者健康的、未被污染的绿色消费品。第三,在消费过程中要关注对垃圾的正确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绿色消费模式要求我们在关注当代人消费与健康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子孙后代需求的满足。因此,绿色消费模式有利于居民的健康安全,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室内环境设计与现代生活探究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粮食生产能力低下原因及对策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