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职场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职场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应届生 >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小论文

分类: 毕业论文 职场词典 编辑 : 职场知识 发布 : 03-29

阅读 :431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秩序的构建阶段。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武汉理工大学小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武汉理工大学小论文  

  [摘 要]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为克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培养方案和实验课程有待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博学与专精”、“道德与能力”、“交流与合作”特质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培养质量

  一、大学生“精神成人”专业教育的前提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秩序的构建阶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之后,不少学者关注大学教育中学生的“精神缺失”现象。

  那么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曾说过,真正的大学教育不是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而是博雅教育。美国曾做过两套关于“精神成人”方面的尝试。一是“哈佛模式”,它于1978年由罗索维士基(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提出,目的是防止学生的“有知识无文化”现象,主要内容是设置“核心课程”。二是“芝加哥模式”,主要目的是由“通”向“识”,内容是“名著阅读”,让学生从世界名著阅读中汲取人类的文化营养。这两种方式都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的人才观注重德才兼备,“德无才不展,才无德不立”,这与学生走向社会时所遇到的“先做人后做事”的要求相吻合。培养学生做人做事能力,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德”和“才”紧密结合,学生既术业有专攻,又懂得肩负的责任感,这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博学与精深平衡之道大学专业教育平衡之道

  (一)博学与精深多元化环境下的需求

  大众教育环境下的高校既要考虑博学,又要考虑“术业有专攻”。采用“博学与专精”的知识结构设计,既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又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具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最优化的知识体系,实现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三元的协调发展。

  在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调查反馈中,三者一致的认识是:大学教育应当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社会实践、实习见习环节;加强学生人际沟通及协调能力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既要博学又要专精,既术业有专攻,又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注重多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信息,注重学科交叉。

  (二) 如何实现

  1.培养方案的合理性

  目前高校的课程有专业课、模块课程(即专业限选课)、全校选修课等,总体而言,课程覆盖面广,学生的选择余地大,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课程。但“博学”的同时,在专业上开设的课程应牢固掌握理论体系的系统性、结构性、合理性,理顺前后衔接关系。课程内容应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学生选修专业课时可以由专业老师加以说明、指导。防止课程繁多,内容孤立,前后衔接不连贯,导致学生不清楚当前学科的教学目标,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另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外文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查阅资料、信息分析综合能力等。

  课程培养方案的设置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既要从大局考虑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又要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既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又要保证培养方案的合理性、连续性、系统性,要做到“厚基础,重实践”,既要夯实业务理论基础,又要做到硬件到位,软件新颖,强化实践课教学任务和课程考核机制,培养基础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应变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有效地保护好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提供空间。

  双学位模式和考研机制并存。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学生会从大二开始留意考研课程,学校一般设立相应的考研机制,抽调优秀教师组成考研辅导小组,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考研住处和条件。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等限制,不会选择考研。除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外,有一部分学生仍有大量的剩余精力,双学位机制为他们打开了拓宽知识面的另一条途径。双学位制是学生在完成本科第一学位学习的同时,又攻读其他专业的第二学位,取得双学士学位。其特点是同步性,即第一专业的学习和第二专业的学习同步进行,要求学生通过第一专业必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同时,完成第二专业的主干课程、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答辩。例如第一专业是生物信息学,第二专业是计算机科学。由于两个专业在学习时间上的同步性,双学位模式缩短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效。双学位模式和考研机制并存,拓展了高年级学生学习的选择面,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自助式选择空间。

  2. 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存,推进研究性教学

  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提倡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存,营造既民主活泼又严谨认真的学习气氛,可以在教授式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前提下适当引用问答式、探讨式、研究式、讲座式、仿真模拟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如在做项目时所要求的“遇到问题不可怕”,重要的是小组在要求的时间内发挥团队意识合力解决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能力,在确定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实验教学中设置开放性实验课程,根据学科特点设立研究题目,引导学生查找文献,设定实验方案,通过实验验证,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结果。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吸引优秀的本科生参加到大型项目中,让学生有机会系统地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索和了解,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和体验的机会。

  3. “送出去,请进来” ,多方位打造教学交流平台

  “送出去、请进来”,所谓多方位,不仅仅指每学年鼓励一定比例的高校教师进修学习,包括学位学习、访问学者和会议交流学习形式、专业交流等等,还包括学生交换学习形式、联合培养形式、省级国家级的竞赛形式、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形式等等。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特色文化底蕴的培养下,从专业知识到个人能力,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理工科学生更应该加强其文科基本素质的培养,如组织管理与社交能力。其中包括:文字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最终会真正成为一名社会人。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人生是否成功,15%取决于专业水平,85%取决于待人处事能力。大学除了传授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当代大学教育更强调通识教育,期望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理念和技能,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实现理工科的科学教育与文科的人文教育相统一的目的。科学教育以传授科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为目的,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启发和人性的养成。理科生很少接触文史哲,有意识地培养理工科学生人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如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以在通识教育中加入“训练学生写作与表达能力”的课程。文科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逻辑性强的课程,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可适当增加高数等课程的课时,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就有效避免了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专才教育,可使文科生知晓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理科生则增加人文内蕴,从而成为文理兼通、全面发展的人才。例如武汉理工大学明确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修满4个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分才可毕业,对文科学生也有相应规定。

  三、总结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高校更应该严格把人才培养质量关。当代大学教育应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整体把握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我们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博学与专精”,“道德与能力”,“交流与合作”统一的高素质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大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 2010,(9).

  [2] 曾瑶,王保田.论当代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3] 顾秉林.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

  [4] 秦炜炜.高等教育学科属性再考量:一种多元化视角[J].高等教育学研究,2010,(2).

  [5] 崔晋宏.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6,(4).

下一篇:试析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论文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农村经济管理论文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